週末午後首爾的某咖啡廳,除了靜靜流淌著的音樂,能聽到的就只剩下忙碌的翻頁、鍵盤敲擊與滑鼠點擊聲。
正在與履歷奮鬥的我,望向與我一樣忙著敲打著鍵盤、書寫著的客人。
他們是與我年紀相仿的韓國青年,正在「就業」這條看不見盡頭的跑道上,拚命奔馳,盼望著能早日看到終點,並觸及之。
資格證:「別人都有,所以我也要有」
在韓國就業,最基本的或許就是琳瑯滿目的「證照」與「檢定」了吧。而這些證照只是必需品,考取這些證照,也只是代表著手中握有第一關的入場券(或是最基本的商品兌換券?),手中的集點卡上的印章越多,當然能換到商品的機會就越大。右邊振筆疾書的女孩,準備的是「韓國史」考試。說來奇妙,韓國史只是一個「別人都有,所以我也要有」的「스펙背景」。除了韓國史,還有許多證照考試,常見的TOEIC、托福、雅思、各種語言的口說考試OPIc,還有對應不同職業的各種「資格證。」
公募戰:五花八門的商業競賽
其實不只是商業競賽,韓國還有各式各樣的公募戰,其實可以直接理解成台灣的各式比賽。無論是短片公募戰、設計公募戰或是廣告、公關公募戰,都能成為韓國大學生為了完成漂亮履歷的必備經驗。
韓國許多大型企業或是公部門也會推出各種創意十足的公募戰,例如韓國知名拍貼機「인생네컷人生四格」就推出了編框設計公募戰,甚至是吉祥物命名也能成為公募戰的主題!
在韓國網路劇、漫畫中也常常能見到主角們忙著討論、準備公募戰的情節。近期最熱門的應該就是「乖乖女的戀愛指南」男主角佑元參加的電玩公募戰了吧~主角為了兼顧實習工作與公募戰忙得不可開交的模樣,或許就是許多韓國大學生準備就業最真實的生活吧。
轉換型?體驗型?傻傻分不清楚
跟世界任何國家一樣,「實習」是找工作時必備的關鍵經驗,如果大學生活中沒有經歷過實習,多少會覺得落後他人一截吧。那,韓國的實習生態跟台灣有什麼不同呢?
韓國的實習不像台灣常是大學生在一週內空出幾天進公司上班,而是像一般上班族一樣,一週上班五天,週休二日。這就是為何許多韓國學生不是選擇參加與學校實習計畫,透過實習抵整學期學分,就是休學實習。而韓國的實習大多分為兩種,轉換型與體驗型。那這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?
「轉換型」實習:實習告一段落後,公司會根據不同評比方式(面試、提案比賽、小組專案等)評估該實習生是否能勝任正職工作,適任實習生則有機會轉正。
「體驗型」實習:跟台灣一般實習較相像,在一定期間體驗該部門業務。
韓國東亞日報「青年Dream」實習/公募戰情報站:
官方網站:https://yd-donga.com/
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intern_dreamer/
求職十八層地獄「人適性考試인적성 테스트」
蒐集完第一階段書審必備的「資格證」與「實習經驗」,韓國青年們還有得煩惱呢。坐在我左邊,看似苦惱的青年,準備的正是「人適性考試인적성 테스트。」
許多大企業徵才時必進行的「人適性」考試,成為韓國待業青年們的惡夢。翻閱書店考試區的展示書籍,就能看出人適性考試的刁鑽。就像考資優班必考的智力測驗,人適性考題不外乎就是語言邏輯、數理邏輯、推理邏輯、圖形邏輯等概念,對我來說,光要解一頁考題,可能就要花上一個下午的時間。為了時間有限的考試,韓國青年們只能不停練習、習慣出題的模式,只求在考試時能快、狠、準。
雖然享受著令人稱羨的交換悠閒生活,我時不時還是會邊瀏覽著求職網,邊陷入求職焦慮:「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呢?」「什麼工作適合我呢?」「究竟我能不能受到企業青睞呢?」我總想,或許我的這些苦惱,對韓國青年們來說,已經是奢侈了。
面對未知的求職生活,究竟我能像這些韓國青年一樣,為有保障的職場生活如此努力嗎?我有把握不被龐大的就業壓力擊倒嗎?我不知道。但看著這些韓國青年,我的確向他們學習到了面對困境的韌性與堅持。同時祝福我兩側的青年們,都能抵達自己盼望的那個目的地。
相關閱讀:我在中央交換中,我也想在韓國就業
韓國求職網站
Rocket Punch(新創為主,有點像Cake resume、Yourator):https://www.rocketpunch.com/
사람인:https://www.saramin.co.kr/zf_user/
인크루트:https://www.incruit.com/